Irene身為六二人,參照Human Design的視角,記錄的生命觀察。
因為預備下個月的解讀,我在輸入檔案名稱的時候眼睜睜看見2022年就要來了,需要一起孟克吶喊的請使用下方的驚訝臉emoji。
病毒時代這兩年我明顯察覺到自己的動能不一樣,暫停當面解讀以後,生活中沒有固定的外出行程,身體慣性似乎開始改寫,把能量獨處狀態認為新常態,於是一旦和人有往來,立刻察覺到動能模式出現震幅。薦骨動能久久才亢奮一次,平常在家簡直是遺世入定,任憑腦殼裡面各種吵鬧,很難遇得上足以開口或行動的狀態,即使是反覆確認過對某件事情超有回應,二分定義的生產者獨居在家,借不到顯化模式,續躺半年好像也不成問題。人類圖講「動能」的時候,指的真的是會讓人有力氣把屁股從沙發拔起來的能量,或甚至應該反過來說,動能一旦上來,屁股很難繼續安坐在沙發裡。所以有時候發現自己很有回應也是會怕,知道接下來有一場賣命。我幾次開玩笑說,沒事情可回應的時候好像在假扮投射者,不曉得投射者的內在感受是不是這樣?
關於獨居的另一個察覺,是飲食。我幾年前接受PHS(Primary Health System,分析天生飲食和環境需求,有需要的人請上IHDS網站查詢執業分析師)解讀的時候,老師在分析前不斷強調,這個實驗需要在完全獨居下進行,連室友樓友寵物都不能有,因為執行PHS實驗是一種恢復個體獨特性的手段,能量混雜下難以進行。我那時候太渴望聽聞這套分析,沒怎麼理會這一點,解讀時也只是覺得的確大致符合我的飲食偏好,但說到細節就顯得脫離現實,別說沒試過,連想都覺得難以執行。
我的飲食設定是挑食,只吃想吃的在地食物,而挑選的方式是把食物舉到嘴巴前面,隱約感受到味道那個瞬間,判斷出想不想吃,萬一放進嘴巴發現味道不喜歡,必須立刻吐出來,因為身體沒有辦法消化那個東西,吃進去會是負擔。這個畫面是不是很討打?我如果真的吐出所有不喜歡的食物,會不會成就一部《包租婆養成記》?這解開我一直以來都吃重複性食物的謎,因為身體記得那個東西安全,例如白米飯。但如果真的要實驗這個做法,非常挑戰人性,太挑戰人性。做完解讀以後,我就把老師提供的記錄表格冰起來了,她說我會越實驗越明白,以後可以勉強吞下的食物越來越少,我記得在解讀最後,她問:「你現在預備好要更加揭露出自己的獨特性了嗎?」我明確感覺到不要。即使是反骨王也會怕好嗎,吃素已經夠麻煩,朋友已經夠少,生活已經很多變動,我不想要一次修改那麼多參數。
後來我自己跟貓住,再後來沒有貓,剩下自己一個人住,才慢慢回頭觀察到飲食狀態出現變化,有點像在恢復原廠設定。老師之前讓我記錄所有吃下的東西,先評論是否喜歡,再說明原因。那些曾經被我評價為OK的食物,或Good因為吃感情的食物,在味蕾上呈現出衰退的味道,不是腐壞,比較像是降級或褪色,吃完整餐,消化一定出事。我有點像是歡迎一個久年在外的女兒回家那樣在重新認識我的胃,而那個女兒有點難奉待(愛自己方知父母恩XD )。我現在吃的東西要嘛極其挑剔,要嘛極其無聊,很難對人說明,之前我不想執行PHS,也覺得不可能執行得了,沒想到獨處狀態下它自己復歸了,所以這也同樣不是一件有辦法從頭腦層面去佈局的事吧,真的佈局起來大概也只是某種想像,未必是身體內建的模樣。
有趣的是,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又不同。跟別人一起吃飯真的比較好吃,情緒的開揚、物質和肉體層面的慾望感擴張感都會上來,這些東西一上來,進食就多了滋養之外的意義和樂趣,其實很有振奮感,我有時候會因此吃太多,或太快,回到家於是胃痛,或脹氣。這也是一種眼睜睜的看見,即使非常喜愛或依賴誰,即使我非常想要陪他一起吞下他愛吃的東西,肚子未必消化得了。唉這話好像從營養學,或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都通,哭哭。人生在世,攝取消化的豈止食物,擺得平的心如明鏡台,擺不平的寫成文章也是一段佳話(?),人間就是這樣可愛吧。(這句顯然被盜帳號)
*註* 動能:「情緒中心」「薦骨中心」「心中心」「根部中心」這四個中心的能量供應我們動起來的力氣,各自屬性不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