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rene身為六二人,參照Human Design的視角,記錄的生命觀察。
有個投射者問我,這樣解讀下來,預約的人口類型比例和人類圖四大類型的比例一樣嗎。差不多,生產者當然最多,顯示者偶爾出現,反映者真的每一百個才有一兩個,但是投射者遠高於二成,可能因為投身者多是好奇寶寶,或容易在這個顯生社會制約裡感到虛弱。
我對投射者特別心軟,常覺得應該多做些什麼,但我能做什麼呢? (歡迎長期旁觀我的投射者們留言試試我的回應) 投射者對於愛的質地最敏感,源自於他們對人的質地具有天生敏感度,付出的人未必明白自己當時在意志,情感,開放性,意義,思辨,和價值觀上是怎樣的配置,他們卻能用身體辨認出來,誰帶著什麼樣的愛靠近他們。
有些人類圖前輩基於這種心軟,會建議生產者儘量主動邀請投射者,我卻對這個建議感到不安。如果回應上能量沒有到位,白白去招惹投射者過來卻不能敞開來擁抱,他們比誰都知道。用理智布局的言語和行為是虛的,能量的感受是抹不去的。
這世上沒有哪個類型天生欠哪個類型,人求的是剛剛好的遇見,剛剛好的供需。次一點的是遺憾,再次下去是傷心。生產者回應不到位,也不是故意的,生產者拿自己最沒有辦法的就是回應的有無。
還沒遇見的時候,無論哪個類型都需要等待。等到的時候,盡情活一段,其餘時候吃飽穿暖,睡足精神,做自得其樂的事。當然,靠腰也是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