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鵝講人類圖        
...

Irene身為六二人,參照Human Design的視角,記錄的生命觀察。

個體的孤獨1


2023-09-15

影片說明:山毛櫸步道,我聽見脈搏的地方,播放時你可能會懷疑影片到底有沒有收音

夏季的山嵐特別怡人,草木人畜一同浸泡濕涼,領受神恩。山嵐是山神存在的證明,光天白日之下乾萎的都在水氣裡及時復生,回歸山神澤被。那一刻非常嚴肅,事實上我是先體會到森林的嚴肅,才領悟其中的神聖。他們,森林裡那些我認得出認不出的他們,全都靜下來,我的腳步聲感到羞愧,沒有走進森林以前不能想像森林可以那麼靜。

靜到我覺得吵,耳朵裡全是自己的脈搏,卜,卜,卜,卜,那是沒有任何他人能夠聽見的聲音,要向人描繪我在靜謐的森林裡聽見的脈搏有多麼震撼並不容易,人都聽過脈動聲,然而我哪裡甘願別人把我的心跳理解成與眾無異的肉球顫動。創作的欲望與孤獨是一胎同母,不孤獨不會聽見欲望,創作的實踐又直指孤獨。那些文字極其動人的作家,日子多半不得清涼,我一向堅持把生活放在寫作前面,要是天命磨人只好認了,但巴巴許願把日子過得更有東西寫我是萬萬不敢。

(接下來講的是我個人經驗見解,讀了不相應的請不必理我,快去尋找你真正相應的)

個體的孤獨,以及隨之而來的憂傷,經常被看成需要救贖的狀態。我從二十多歲開始以為自己有病,吃過各種醫生開的各種藥,折騰之餘漸漸領悟,醫學處置不了我的憂傷不是我有問題,科學跟不上人體演進不是任何人的錯,旁人走不進我的孤獨不是他們不愛我,感到憂傷這件事本身不是一種病不需要自傷自慚,這種狀態不會死人,會死人的是整個世界都在勉力宣稱歡樂,還要逼每個人跟上。跟上這些東西需要動用家族性和社會性,天生個體性強烈的人自然辛苦。絕大多數說出「好想死」的時候,我只是不想用那種方式活。想通這一點以後,活命的方向清晰很多,還請各位厭世的個體人參考看看。

習慣體內的個體性憂傷以後,就可以談創作了。(待續)